事关灌区建设、地下水监测、农村饮水安全等,代表委员这样说
提升灌区服务能力 筑牢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
(全国政协委员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)
“黄河流域分布有黄淮海平原、汾渭盆地、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,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%,保障粮食安全‘压舱石’作用日益凸显。我们的黄河水,对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徐雪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是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责和群众的期待。”2024年,徐雪红积极走访调研一线,多次赴黄河流域灌区,调研灌区现代化建设工作。在调研过程中,她发现引黄灌区配套设施存在调蓄能力与渠系输水能力不足、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需要进一步衔接等情况。
“我认为要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,实现水源、输水、用水环节工程同步改造,健全完善灌排工程体系,确保‘最后一公里’有人建、有人管。同时,通过建设引黄调蓄工程,进一步提高引黄调蓄能力,解决黄河来水与灌溉时段不匹配问题。”徐雪红结合调研经历和专业领域,为引黄灌区灌排工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。此外,她还提出一系列推动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建议,如在地下水超采区,要严格新增取用地下水,并逐步消减地下水取水量;通过丰水年相机实施引黄补源回补地下水,推动流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。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,将提升农田灌溉设施的完整性、系统性,进一步促进农业节水增效。”徐雪红表示。
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能够在一线直接参与黄河保护与治理工作,深感责任重大。”徐雪红表示,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认真履行委员职责,加强调查研究,持续围绕黄河水安全、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等建言献策,为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: 加强农村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|
(全国人大代表、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)
农村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地下水监测是准确、及时、全面掌握地下水水质、水位和温度等动态变化发展趋势,合理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,防治污染的重要基础。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水源和污染源清单,为补充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点、网络提供支持;优化完善监测站点布局,逐步形成重点突出、布局广泛的监测网络;加大资金投入,加强数据信息收集整合和联网共享;完善监测指标体系,加强对关键指标的监测和评估;分类实施防控或治理措施,因地制宜采取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和管控修复措施;完善监测信息共享机制,建立统一的地下水监测数据平台。
提升山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
(全国人大代表,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)
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一环,与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。建议持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资金投入,将建设塘坝、小型水库等小型水源工程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,并在补助政策上向山区倾斜,助力山区解决水源工程建设难题。同时,设立规模化水厂建设专项资金,按照“建大、并中、减小”的原则,支持山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化、标准化水厂,逐步构建覆盖全面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,提升山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,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的水利支撑。
免责声明
本公司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。推送文章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。经核实后,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。 |